撰文/慈濟基金會秘書處
老人家給您的印象是什麼呢?是一天到晚往醫院報到的常客?是拄著枴杖、步履蹣跚的行動不便者?還是公車、捷運上不會缺席於「博愛座」的阿公阿嬤?但看了以下幾個真人實例後,或許您對「老人家」的看法便會有所改變:
七十歲的翁春子阿嬤是大海的「守護者」,佈滿風霜的臉藏不住她保護海洋的決心,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除了颱風天外,春子阿嬤總是撐著竹筏出海撿垃圾,只期望能留一個美好的自然環境給後代子孫;今年七十歲的陳麗卿老師,退休於花蓮高級農業職業學校森林科,長期在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擔任創意科學玩具講師,同時也在該校指導創意科學玩具社的學生,更在每週出現於社區福氣站,教導環保志工,如何利用回收物品,製作科學新玩具;慈濟醫療志工顏惠美二十五年來,無論對待脾氣暴躁的黑道大哥、一心求死的老榮民,還是孝順乖巧的癌末青年,都用耐心與真誠相待每個病人與家屬,不管醫療最終是否治癒疾病,顏惠美都讓他們在溫暖的關懷中,安心篤定地面對未來的每一天。
這些守護大地、志工、物命的長者,是不是和普遍印象中的「老輝仔」有很大的不同呢?社會上傳統認為六十五歲以上的人不具生產力,許多人更認定長者一定身體孱弱、固執、缺乏多元化的想像,可是如此的刻板印象難免忽略了個別差異,也往往對長者的生、心理造成了發展的侷限;再者,社會上老而不覺老者大有人在,一刀切割的年齡界定更讓身體健康、頭腦明清的長者常高喊:「不服氣、不服老」。
證嚴法師剴示:「老來有三好,經驗豐富好,健康長壽好,走入社會當志工更好。」證嚴法師更進一步開示,「誰說老來無用?只要人人珍惜自己老還是寶,不過,這個寶藏唯有自己開發、用功,好好地向內尋求,人人都有本能,人人都有潛能。」年紀增長不是人生的下坡,而是一個精彩人生的開始,對自我價值的肯定能成就更健康、有品質、有尊嚴的生命型態,因為年齡不是問題,心才是。上述例子中的長者,雖然他們個個都超過六十五歲,但對於生命、社區與環境,心中都依然抱持著極大的熱情與感情,工作的衝勁與技能的發揮甚至不輸給正值青壯的「少年人」。社會大眾也應給予家中的長者尊敬、鼓勵與協助,讓長者能以夢想、熱情和智慧揮灑出另一番生命風景,並於退休後的人生發揮己身廣博經驗,從事利益人群、回饋社會的服務,進而成為國家社會的一大助力。
今年四月起,慈濟基金會將以「敬老三好‧長青正好」為主題,透過觀念啟發與實際帶動,讓長者在人生進入下半場之時、家業與事業暫告段落之際,以肯定自我的心態再度投入社會,增加社會資產,並期望打破國人對長者的刻板框架,帶動社會善循環、激起愛的漣漪,讓敬老、尊老、服老的傳統美德再現光輝。
首波活動「敬老三好」人文講座,將於4/26(六)在花蓮靜思堂舉辦,慈濟基金會誠摯敬邀您一同共襄盛舉。
活動相關詢問請洽:03-8561995 轉3141、820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