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慈濟陳筱娟 陳美慧 李雪 朱文姣
編修/慈濟基金會秘書處
什麼是「威利寶寶」呢?為什麼「威利寶寶」又稱小胖呢? 當父母發現孩子的成長發展中異常遲緩時,往往尋求醫療後才知道孩子罹患的是罕見疾病。原疾病名稱為「普瑞德威利症候群」的英文譯名讀起來甚為繞口,又難記憶。但此症孩子特徵均為胖胖,因此多稱呼為「小胖威利」亦稱「威利寶寶」,不僅貼切且更易理解。
威利寶寶出生時皮膚特別白、毛髮顏色較淡、眼睛也大多為杏仁眼,肌肉張力低、生長較為遲緩、有情緒障礙;對飲食的需求也呈現出兩段式的發展,前一個階段對食物攝取的慾望極低,之後卻又呈現異常旺盛的食慾,隨時在饑餓狀態,身體無時無刻不分泌飢餓蛋白。這樣的反差情況,往往會被解讀為「能吃就是福」,造成肥胖及病情上的延誤。
小胖父母 喘息有空間
有感於罕見疾病孩子父母的痛楚與艱辛,台北慈濟醫院在啟業第二年(2006年)首次舉辦「威利寶寶喘息服務人文營」,又於2008年再次舉行,博得威利寶寶家長熱烈迴響。相隔六年後,第三屆「威利寶寶喘息服務人文營」6月28日至29日兩天一夜的活動於臺北慈濟醫院熱鬧展開。
營隊稱為「喘息服務人文營」,其意是要讓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日日二十四小時與小胖威利症孩子相處的家長,能有喘息的機會。期許在四個隊輔陪伴兩個威力寶寶的參與營隊學習下,潛移默化的帶入慈濟人文,因此營隊在課程的規劃更為專業與用心。
「喘息服務人文營」內容豐富,課程有動態亦有靜態,讓學員在動靜之間學習獨立,也能夠融入團體活動中與大家相處。在環保互動的課程中,以益智趣味的問答方式,讓小朋友建立環保觀念,並在互動中建立起人際間的關心與依賴;用餐時間,威利寶寶遵守營隊的生活公約,等隊輔喊「開動」後,才在志工們引導下,優雅而慢條斯理的用餐;午後慈濟籃球隊的孩子們,在志工們帶領下與威利寶寶一起玩遊戲,讓平時多吃少動的寶寶們,無不汗流浹背。
在靜態的活動中,營隊融入慈濟中獨有人文特色,引領學員們心存善念、時時感恩。慈濟教聯會老師善用的五段式「靜思語」情境劇演出,讓威利寶寶們學習聽、學習看、學習體會。分享時刻踴躍舉手,老師不忘提醒,隨時保持微笑,做一個「心中有愛人見人愛」的可人兒,並要有感恩的心,要幫助別人,要向隊輔爸爸媽媽說「謝謝陪伴」,回家更要對爸爸媽媽說「我愛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