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27日 星期六

地之寶:地瓜

地之寶:地瓜

瓜屬於旋花科植物,又名甘藷、紅薯、番薯、甜薯、山芋等名稱。它的塊根是主要食用的部位。地瓜的原產地在美洲,二百多年前,從福建引進到台灣。由於它生性強健、栽培容易,所以一直是僅次於水稻的經濟作物。地瓜對於土生土長的人應該都不會陌生。數十年前台灣物質普遍缺乏,幾乎家家戶戶都把地瓜刨成地瓜籤,曬乾後長久貯存,要吃時加入些白米一起煮,隨便配些蘿蔔乾之類的醃製品就算一餐了。老一輩常掛在嘴上的這句:「時到時擔當,無米煮番薯湯。」有著一種船到橋頭自然直,不必太過憂慮的生活態度;不僅道出臺灣人樂天知命的性格,也點出早年經濟困苦的日子裡,地瓜在餐桌上扮演的重要角色。
從粗食變成養生

  地瓜一年四季有產,其適應力強,容易栽培不太需要農藥及施肥,既經濟實惠又營養豐富,更被世界衛生組織評選為最健康的蔬菜之一。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記載:「甘藷性平味甘無毒,補虛乏,益氣力,健脾胃,強腎陰。」,又曾提到:「南人用當米穀果餐,蒸炙皆香美……,海中之人多壽,亦由不食五穀,而食番薯故也。」就中醫觀點,甘味藥可歸脾胃經,而脾胃主管將入口的食物加以消化吸收,再將吸收後的精微物質轉送到體內各地運用,並將代謝後的廢棄物運送至體外。因此,性味甘平的甘藷對於便秘、腹胃不適、痔瘡、預防大腸癌等皆有幫助,「脾胃是後天之本」,甘薯營養豐富,而又易於消化吸收,可供給大量能量。能夠健脾益氣、生津潤腸的地瓜,也可以說是增強免疫力、延緩老化的養生食品。

    生的地瓜在澱粉細胞未破壞前,不易消化,不宜生食,可以透過蒸、煮、烤、炸等方式做為主食或入菜。我們所食用地瓜的部份是它的地下「塊根」,採收下來的地瓜,在通風、乾燥的情況下貯藏,時間應該可達兩個月以上。另外地瓜的葉子、幼藤、嫩芽整株都無毒,放太久會發芽,地瓜發小綠芽了還是可以吃,只是吃起來會有蕃薯葉的味道而已。挑選番薯的訣竅很簡單,只需要選擇表面平滑無凹凸、身形為橢圓形且飽滿的為優,切忌挑選有小黑洞的或帶有黑斑的地瓜,可能內部已腐爛,可使人中毒,其毒性是由黑斑病毒引起的,這種病毒是高溫蒸、煮、烤均不易使之破壞。地瓜雖然營養價值很高,但吃過多容易產生腹脹,故有消化道潰瘍、容易胃酸過多者不可過量。

《安嵐居》安身‧立命‧圓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