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向健康之路
我們在談論健康之前,首先對健康先有一個共識。相信對多數人來說,健康等於身體沒病痛。我們看一下世界衛生組織(WHO)對健康定義為: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會上的完整良好狀態,不只是沒有疾病或者不虛弱。(Health is a state of complete physical, mental and social well-being and not merely the absence of disease or infirmity)。
健康的「健」指的是強壯的身體,而「康」是安詳的心靈。兩者兼俱,才是真正的健康。而療癒的英文「Heal」,源自於Whole單字,意指重新回到完整的狀態。(Heal:make whole;to restore to original purity or integrity) 療癒即是回復原來的純淨或完整的狀態。健康的層次廣泛地連結到個人與價值觀、家族、社會與大自然的關係,進一步達到肉體、精神的和諧狀態。健康是一種自然的生活方式。
在以滿足人類需求為社會發展的基礎之下,我們雖然擁有各種先進的科技與醫療設備,但是,人類所面臨的最大挑戰─健康問題,從未獲得真正的改善。西方的醫療系統目前已經成為全球的主流醫學,這套以科學為本的醫療體系,一百多年來的運作方式似乎忽視了生命的整體性。「人」並不是一台機器,而是集合「身、心、靈」共同存在的動態生命體。「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現況常普遍存在於世界各地的醫療場所,也因此衍生了眾多的後遺症,這種處境若在不改善,後果實在令人堪憂。
人類的生命體是由物質和精神所組成,物質的部分稱為肉體,精神的部分稱為精神體。生命是一種活動,生命是身體的活動加上思想的活動,生活則是生命與外界環境,人、事、時、地、物互動的過程。因此,從生命的角度來看待健康這一件事,真正的健康應該是要「身無病痛,心無煩惱。」
「健康是自然和諧的狀態,而疾病則是違反自然的結果。」─希波克拉底(西方醫學之父)
地球的活動是大自然活動的一部分,人類的身心活動也是大自然活動的一部分。譬如,海洋的水占地球總面積的百分之七十,太陽、月球及地球之間的引力產生了潮汐的現象。我們所生活的地球這麼的龐大,都會受到大自然的牽引,人體內的水分也大約佔百分之七十,是不是也會受到這股力量的影響?
我們身心的活動在嬰兒時期,原來是處於在一種平衡的狀態。但是,隨著歲月的累積,身體的活動容易形成各種慣性,例如習慣性坐姿。慣性必然產生活動的死角,這種死角正是病痛的來源。思想的活動也是一樣,時間一久便形成慣性思維,慣性的死角是思想上的盲點,也是煩惱與痛苦的源頭。病痛與煩惱其實是身心活動離開了大自然活動的一種訊息,生命體會藉由這種機制來提醒我們違反自然。不知道您在過去都如何解讀這樣的訊息?
生命與生活
生命是身體的活動加上思想的活動。所謂身體的活動是指,如血液循環、新陳代謝、肢體活動等,各種生理上的活動;思想的活動是指,如判斷、決策、情緒等心理上的活動。生活則是生命活動與環境的互動過程,生活其實是生命的延伸。換句話說,每一個人、每一天都是帶著自己的生命體與環境上人、事、時、地、物互動著,把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亡的每一天都累積起來,這樣的過程就叫做「人生」。
一個人的生命品質將決定這個人的生活品質。譬如,甲的生命品質80分,那麼甲的生活品質應該不會低於80分,這是因為他帶著80分的身體與思想活動在跟外界環境互動。他是不是就等於使用著80分的體力與80分的心力,處理生活中的一切大大小小的事物。但是,一個使用80分生命品質在處理生活問題的人,跟一個只有60分的人比較起來,它的結果是不是應該會很不一樣呢?從這裡我們可以理解到了,原來要改善生活品質,讓人生變得更美好,最有效的方法要從生命著手啊!
體質
生命體的品質,在這裡我們稱為「體質」。剛初生的嬰兒,他們的體質是屬於中性的狀態。老子曾以嬰兒來比喻人類本來的狀態,「道德經: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意思是指,人類本來的狀態就是富足的,這種天性就像是嬰兒一樣,毒蟲不來螫他,猛獸不會害他,鵬鳥不來傷他,他們的筋骨雖然柔弱,但是卻很有力氣。古人的智慧告訴我們,人類原始的生命狀態就是豐富沒有欠缺的,而嬰兒是最接近生命的本來狀態,這一種平衡狀態的體質就是中性體質。
大自然的造化力
天地之間有一股力量孕育著萬物,這股「造化力」具有超越人類理解能力的大能量,宇宙萬物自然界所有一切皆由它而生滅。每一個人都曾經是嬰兒,也經歷過純真、豐富的生命狀態,可是隨著身體越長越大,思想越來越成熟,人類身體的活動與思想的活動逐漸地遠離了天地法則,只是我們渾然不覺。年齡越大快樂卻越少,需求望總是難以滿足,我們無法與那一股微妙的造化力產生共鳴。因此,生命能也逐漸失去平衡,中性體質就慢慢變成「陰性體質」。因為生命活動的動力來源從「天性」轉變為「人性」;所以生活也從「豐富」變成「匱乏」。
萬病的源頭
當人類拒絕了接受大自然的造化,生命的狀態也因此改變成「陰性體質」。細胞是構成生命的最基本單位,人體約有60兆個細胞,身體的活動是細胞更新替換不斷延續的過程。當人體細胞失去生存環境或徹底喪失活性時,生命也隨之消失。因此,生命的動力來源將是影響體內細胞健康的關鍵。「陰性體質」使得當我們無法與宇宙深處的微妙大能量產生共鳴(共振),對人體細胞的生命力有非常大的影響。良好的生理功能完全是依賴於細胞的正常新陳代謝,當細胞出現病變時,人體便發生病,只要每個細胞正常,人體必然健康。
宇宙這股微妙無比的造化力,影響的還不只是人類的健康問題。還記得嗎?生命是身與心的活動的組合。當人類離開了大自然的懷抱,人類生命活動的動力源頭就從「天性」轉變為「人性」,所謂「人性」就是以滿足人類需求的特性。地球上所有的生命是一個共同體,生命的三大要素:「空氣、陽光、水」在人類以追求快速、便利的現代化社會型態之下,逐漸被破壞而失去了原貌。大自然本來的狀態是「無為」不造作。但是,近百年以來,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已經形成一個「人為」的世界。不管是精神面與物質面的汙染,不斷地充斥在現實生活之中。
科技的發達讓生活更快速便利,因此造就現代人身體的活動量嚴重不足;講究競爭力的社會型態,讓每一個人時時處於高度壓力的狀態。人類的科學發展越是進步,怎麼生活越是忙碌;醫院也越蓋越大,失去健康的人越來越多。種種的現象都顯示,現代人幾乎百分之百都已經成為陰性體質的候選人。
恢復本來的狀態
其實人類或人生所有的問題,都是因為「人」離開了原本的狀態變成以滿足「需求」為動力,以「人性」為生命的驅動程式,這股力量是失去健康真正的源頭,也是一切煩惱痛苦的源頭。如果能夠透過調和生命、默合自然的方式,把生命的驅動程式重新安裝回「天性」,讓生命恢復本來的狀態,人生所有的問題將得以獲得改善。
「卍」(讀「ㄨㄢˋ」)字元的歷史:萬字元幾千年來一直在流傳著,生活在這個地球上的各個民族中幾乎都可以找到,它象徵著吉祥和神的保護,也代表生命以及四季的交替。「卍」字元象徵著我們這個銀河系,並且是順時針的旋轉的銀河系,看來這個「卍」字元存在很多玄機。
信仰佛教的朋友對「卍」字元應該不陌生。「卍」字(英文為swastika)在梵文中作Srivatsa,譯為「吉祥海雲相」。「卍」形符號的寫法歷來有左向「卍」和右向的「卐」兩種。唐慧琳《一切經音義》提出,應以「卍」為準。藏傳佛教則以右旋的「卐」為正規,這是漢地和藏區在使用「卍」形符號的區別。但是藏地的古老宗教——苯教卻以「卍」作為崇奉的符號。藏語稱「卍」為「雍仲」,意為「堅固」,象徵光明,還有輪迴不絕的意思。
在世界各地的古代遺址中都發現了「卍」字元的蹤跡。 距今約5000年的蘇美爾文化中也出土了大量「卍」字形吉祥符號。根據考古發現,處於青銅時代的歐洲,「卍」字元就已經流行了,作為裝飾性符號,在早期基督教藝術和拜占廷藝術中都可以見到,在希臘,古代的克里特人和特洛伊人在很多裝飾中都廣泛使用卍字元。高加索墓葬和出土銅器上也發現有「卍」紋圖案。古代北美洲的納瓦霍印第安人(印第安人以「卍」象徵風神雨神),南美洲和中美洲的瑪雅人及玻里尼西亞人也都用過「卍」字元。在中國,「卍」形符號的出現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
不但如此,更奇特的是,還有細心的人發現如果從某個角度觀察原子模型中的電子云形狀也可以發現「卍」字元隱藏於其中。從不同的角度看碳原子的電子云,會分別α(Alpha)、Ω(Omega)和卍字元。
黑洞其實並不黑,而且黑洞會發光,但是這種光是眼睛看不到的光。位在銀河系中心的這股超大能量,在它改變周遭物質時,也輻射出巨大的能量,它對宇宙所有的星系,包括地球上所有生命體的存在,有著絕對關鍵的影響力。
古人說人體是一個小宇宙、小天地。人體是一個充滿智慧的有機體,也是一座高度精密複雜的生命能量場。這個能量場裡面有光波、有電波、有聲波等,循環全身不停轉動,並且連結著大自然那股造化的力量。雖然目前的科學還無法證實。但是,可別因為我們無法看見這種真實的存在,就認為它是不存在,而讓自己失去瞭解「生命實相」的機會。就像牛頓還沒發現地心引力之前,它的影響力早也已存在地球上。
人體有光
在許多古今中外的宗教畫像中,我們常看見在神、佛的頭上都有一個大圓圈,以代表神、佛頭頂上都有光。撇開宗教性的象徵意義不講,即使是生存在現實世界中的任何一個生命體,他們身上同樣也有光,只不過這種光是一種不可見光,不是人的肉眼可見或儀器可分析的。
古代一些有修為的人,看到有人印堂發黑,就知道這個人將遇厄運、災禍、疾病等凶兆。兩眉之間,叫做印堂,又稱闕中,在面部中間的最高處。印堂發黑就是印堂的部位在經過仔細的觀察,看到隱隱的灰暗略帶黑的氣色。「發黑」其實是形容光的一種狀態。
嬰兒時期的「中性體質」與成年時期的「陰性體質」之間最大差異點,就在於人體內在的「光態」之差異。中性體質是光明的狀態,陰性體質則是暗淡的狀態。主要是因為提供它們的能量來源不一樣,一種是來自大自然無為的「天性」;另一種則是取自人類有為的「人性」。我們的體質,決定我們體內的生命能,改變體質就可以改變我們的「光態」。
疾病的形態
所有疾病的演變過程,原則上是先在「光態」 形成障礙產生了病識,接著在「氣態」形成陰氣,此階段為病變零期;緊接著到「液態」形成了病氣,這個階段屬於病變初期,屬於功能性疾病。病變正在細胞周邊的體液中進行,尚未影響到體內的化學構造。但是,此階段人體細胞的生命能量已經有所改變,以上所提的三種形態難以使用醫學儀器檢查出來,必須等到在「固態」現出了病相,肉體出現異常變化時,包括器官的受損、變形及破壞,這個階段是疾病發展成熟的病變期。
預防勝於治療
人體器官產生病變的初期,尚屬功能性疾病,身體會出現許多症狀提醒我們。其病灶僅在細胞周邊的體液中進行,尚未影響到人體內的化學構造,但此時細胞已經發生變異。病變的初期,疾病呈現在「表層」,故容易治療;等到病變到中期,病痛開始發於「內層」,因此比較難療;最後到病變的末期,病已深藏在「底層」,可能就回天乏術了。所以,古人常講的「三分治、七分養」,就是這個道理啊!
起點在哪裡?
當我們瞭解了陰性體質及疾病的形態之後,或許你可能會產生疑問,這些概念有點抽象,我們應該要怎麼做起?如何才能改變生命體「陰性體質」和「光的狀態」?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
師法自然
人類的生命活動是以地球運行所產生的節令氣候為依歸,地球的活動則是以星系運行為依歸,而星系天體的規律都包含在整個宇宙的活動之中,這樣的規律就是所謂的「道」,這種天地間的道理,一直存在於大自然。
在這個新的時代,工業革命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讓我們享受許多科技文明帶來的便利。但是,我們的身心活動遠離了自然,疏遠了他人,也忽略了生命,甚至無法認識真實的自己!人類面對大自然的態度應該是「以自然為師」,這並不是意味著,我們需要對面自然界種種無法理解的現象心生恐懼,把人類當做是大自然的奴隸;但是,也不是把自己變成世界的主宰者,抱著征服天地、挑戰自然的觀念。其實我們可以與宇宙一切萬物和諧相處,這對人類來說是個相當重要的課題。
人類目前最需要的什麼?如果我們不再節制自己的欲望和需求,這個星球將會難以承受現在60億人口的胃口。如何在滿足人類需求和地球環境的永續發展之間,尋找一個平衡點是我們共同的責任。
「認識你自己(know yourself)」─蘇格拉底
我們應該師法自然,也可以師法古人。中國最古老的醫學典籍〈黃帝內經〉提到:「夫人生於地,懸命於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意思是說,人雖然出生於「地」,但是人的生命來源於「天」,而且人是經由「天地合氣」所生成的,也就是說,人這個生命體由天地所共同孕育而成。生命的組成包含「天的成分」與「地的成分」兩個部分,天的成分屬於無形的精神體,包含心、神、靈、氣;「地的成分」屬於有形的物質體,包含五臟、六腑、四肢、百骸。
幾千年前,我們的老祖先更進一步發現了「形、精、氣、神」的存在,以代表人體的生命結構。其中,形和精是物質體,氣和神是精神體,這當中又以「精」、「氣」、「神」為生命最重要的元素,所以又稱為生命「三寶」。
「形」、「精」、「氣」、「神」所指的是什麼?
形:形體,人體有形有相的器官組織─肉體。
精:精華,構成人體生命組織的精華─體液。
氣:氣息,存在於人體內的精微能量─元氣。
神:神性,人類的意識體活動之總稱─心靈。
「精、氣、神不可損也,損之則傷生。」─孫思邈(唐朝名醫)
調整生命品質
「精、氣、神」可以視為「生命之鼎」,三者就像是穩固著鼎的基座,只要任何一方有缺陷,這座生命之鼎就無法立足於世間。而體質是指一個人的「精、氣、神」的狀態。當生命離開了本來的狀態,人體將形成陰性體質。這種陰性體質等於是「精、氣、神」處於生命能量不足的狀態。每一個人、每一天的都是帶著自己的「精、氣、神」在與外界的人事物互動,生活中有種種的問題需要處理。一個人的「精、氣、神」60分跟80分,在做同樣的人生重大問題的判斷、抉擇結果應該會很不一樣。
坊間一些算命或通靈者常講的人會「卡到陰」,其實這是指一個人內在的「精、氣、神」累積的負向能量已經達到了臨界點,表現在生命體出現黑暗的氣場,所以將生活上的障礙,如遇疾病或災厄。就像火山爆發的原理,當這股陰性能量在體內初步形成時,並不會立即構成威脅,但是隨著時間日積月累,這股力量開始蠢蠢欲動,於是就需要找個出口發洩。如果是火山的岩漿會從地殼較脆弱的地方產生一場大爆炸後衝出地表;人類的負向能量則會從肉體及精神體的弱點釋放,這種釋放過程,會以病痛及負面思想的方式展現。換言之,每個人的體質狀態攸關到自己的健康問題。
當你感覺到勞累疲勞、容易失眠、頭暈目眩、肩頸痠痛,或者稍微活動一下就氣喘噓噓、走幾步路就疼痛。其實,這些不適症狀都是人體所發出的求救訊號,也是大自然活動的一種「平衡」的機制,目的在提示你的身體內部已經出現問題。
人體是一部擁有高度智慧的完美機器,當疾病來襲時會發出警報,以它特有的方式提示我們,如果我們能夠在第一時間正確解讀這些「身體語言」背後所隱藏的含意,並採取正確的處理措施,就能夠很快得到康復。事實上,這些問題是可以避免的,因為人體很早就會對我們發出警報。疾病與煩惱都是一種在提醒著身心的活動失去平衡。但不幸的是,我們總是容易判讀錯誤,並且採用不適合的方式處理。可是,人往往等走到無法挽回的處境,才能感受到疾病的恐怖和生命的可貴。
健康的「健」指的是強壯的身體,而「康」是安詳的心靈。兩者兼俱,才是真正的健康。而療癒的英文「Heal」,源自於Whole單字,意指重新回到完整的狀態。(Heal:make whole;to restore to original purity or integrity) 療癒即是回復原來的純淨或完整的狀態。健康的層次廣泛地連結到個人與價值觀、家族、社會與大自然的關係,進一步達到肉體、精神的和諧狀態。健康是一種自然的生活方式。
在以滿足人類需求為社會發展的基礎之下,我們雖然擁有各種先進的科技與醫療設備,但是,人類所面臨的最大挑戰─健康問題,從未獲得真正的改善。西方的醫療系統目前已經成為全球的主流醫學,這套以科學為本的醫療體系,一百多年來的運作方式似乎忽視了生命的整體性。「人」並不是一台機器,而是集合「身、心、靈」共同存在的動態生命體。「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現況常普遍存在於世界各地的醫療場所,也因此衍生了眾多的後遺症,這種處境若在不改善,後果實在令人堪憂。
人類的生命體是由物質和精神所組成,物質的部分稱為肉體,精神的部分稱為精神體。生命是一種活動,生命是身體的活動加上思想的活動,生活則是生命與外界環境,人、事、時、地、物互動的過程。因此,從生命的角度來看待健康這一件事,真正的健康應該是要「身無病痛,心無煩惱。」
「健康是自然和諧的狀態,而疾病則是違反自然的結果。」─希波克拉底(西方醫學之父)
地球的活動是大自然活動的一部分,人類的身心活動也是大自然活動的一部分。譬如,海洋的水占地球總面積的百分之七十,太陽、月球及地球之間的引力產生了潮汐的現象。我們所生活的地球這麼的龐大,都會受到大自然的牽引,人體內的水分也大約佔百分之七十,是不是也會受到這股力量的影響?
我們身心的活動在嬰兒時期,原來是處於在一種平衡的狀態。但是,隨著歲月的累積,身體的活動容易形成各種慣性,例如習慣性坐姿。慣性必然產生活動的死角,這種死角正是病痛的來源。思想的活動也是一樣,時間一久便形成慣性思維,慣性的死角是思想上的盲點,也是煩惱與痛苦的源頭。病痛與煩惱其實是身心活動離開了大自然活動的一種訊息,生命體會藉由這種機制來提醒我們違反自然。不知道您在過去都如何解讀這樣的訊息?
生命與生活
生命是身體的活動加上思想的活動。所謂身體的活動是指,如血液循環、新陳代謝、肢體活動等,各種生理上的活動;思想的活動是指,如判斷、決策、情緒等心理上的活動。生活則是生命活動與環境的互動過程,生活其實是生命的延伸。換句話說,每一個人、每一天都是帶著自己的生命體與環境上人、事、時、地、物互動著,把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亡的每一天都累積起來,這樣的過程就叫做「人生」。
一個人的生命品質將決定這個人的生活品質。譬如,甲的生命品質80分,那麼甲的生活品質應該不會低於80分,這是因為他帶著80分的身體與思想活動在跟外界環境互動。他是不是就等於使用著80分的體力與80分的心力,處理生活中的一切大大小小的事物。但是,一個使用80分生命品質在處理生活問題的人,跟一個只有60分的人比較起來,它的結果是不是應該會很不一樣呢?從這裡我們可以理解到了,原來要改善生活品質,讓人生變得更美好,最有效的方法要從生命著手啊!
體質
生命體的品質,在這裡我們稱為「體質」。剛初生的嬰兒,他們的體質是屬於中性的狀態。老子曾以嬰兒來比喻人類本來的狀態,「道德經: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意思是指,人類本來的狀態就是富足的,這種天性就像是嬰兒一樣,毒蟲不來螫他,猛獸不會害他,鵬鳥不來傷他,他們的筋骨雖然柔弱,但是卻很有力氣。古人的智慧告訴我們,人類原始的生命狀態就是豐富沒有欠缺的,而嬰兒是最接近生命的本來狀態,這一種平衡狀態的體質就是中性體質。
大自然的造化力
天地之間有一股力量孕育著萬物,這股「造化力」具有超越人類理解能力的大能量,宇宙萬物自然界所有一切皆由它而生滅。每一個人都曾經是嬰兒,也經歷過純真、豐富的生命狀態,可是隨著身體越長越大,思想越來越成熟,人類身體的活動與思想的活動逐漸地遠離了天地法則,只是我們渾然不覺。年齡越大快樂卻越少,需求望總是難以滿足,我們無法與那一股微妙的造化力產生共鳴。因此,生命能也逐漸失去平衡,中性體質就慢慢變成「陰性體質」。因為生命活動的動力來源從「天性」轉變為「人性」;所以生活也從「豐富」變成「匱乏」。
萬病的源頭
當人類拒絕了接受大自然的造化,生命的狀態也因此改變成「陰性體質」。細胞是構成生命的最基本單位,人體約有60兆個細胞,身體的活動是細胞更新替換不斷延續的過程。當人體細胞失去生存環境或徹底喪失活性時,生命也隨之消失。因此,生命的動力來源將是影響體內細胞健康的關鍵。「陰性體質」使得當我們無法與宇宙深處的微妙大能量產生共鳴(共振),對人體細胞的生命力有非常大的影響。良好的生理功能完全是依賴於細胞的正常新陳代謝,當細胞出現病變時,人體便發生病,只要每個細胞正常,人體必然健康。
宇宙這股微妙無比的造化力,影響的還不只是人類的健康問題。還記得嗎?生命是身與心的活動的組合。當人類離開了大自然的懷抱,人類生命活動的動力源頭就從「天性」轉變為「人性」,所謂「人性」就是以滿足人類需求的特性。地球上所有的生命是一個共同體,生命的三大要素:「空氣、陽光、水」在人類以追求快速、便利的現代化社會型態之下,逐漸被破壞而失去了原貌。大自然本來的狀態是「無為」不造作。但是,近百年以來,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已經形成一個「人為」的世界。不管是精神面與物質面的汙染,不斷地充斥在現實生活之中。
科技的發達讓生活更快速便利,因此造就現代人身體的活動量嚴重不足;講究競爭力的社會型態,讓每一個人時時處於高度壓力的狀態。人類的科學發展越是進步,怎麼生活越是忙碌;醫院也越蓋越大,失去健康的人越來越多。種種的現象都顯示,現代人幾乎百分之百都已經成為陰性體質的候選人。
恢復本來的狀態
其實人類或人生所有的問題,都是因為「人」離開了原本的狀態變成以滿足「需求」為動力,以「人性」為生命的驅動程式,這股力量是失去健康真正的源頭,也是一切煩惱痛苦的源頭。如果能夠透過調和生命、默合自然的方式,把生命的驅動程式重新安裝回「天性」,讓生命恢復本來的狀態,人生所有的問題將得以獲得改善。
宇宙的奧秘
銀河系是太陽系所處的星系,它像一條流淌在天上閃閃發光的河流一樣,古稱銀河、天河。銀河系是漩渦星系,從裡向外伸出了四條旋轉的「旋臂」:人馬臂、獵戶臂、英仙臂、三千秒差距臂,每條「旋臂」都由難以計數的恆星和星雲組成。其中我們生活的太陽系在獵戶臂內,位於人馬臂和英仙臂之間,但更靠近英仙臂。仔細觀察,我們會發現銀河系的四旋臂結構與「卍」字元非常相似。
「卍」(讀「ㄨㄢˋ」)字元的歷史:萬字元幾千年來一直在流傳著,生活在這個地球上的各個民族中幾乎都可以找到,它象徵著吉祥和神的保護,也代表生命以及四季的交替。「卍」字元象徵著我們這個銀河系,並且是順時針的旋轉的銀河系,看來這個「卍」字元存在很多玄機。
信仰佛教的朋友對「卍」字元應該不陌生。「卍」字(英文為swastika)在梵文中作Srivatsa,譯為「吉祥海雲相」。「卍」形符號的寫法歷來有左向「卍」和右向的「卐」兩種。唐慧琳《一切經音義》提出,應以「卍」為準。藏傳佛教則以右旋的「卐」為正規,這是漢地和藏區在使用「卍」形符號的區別。但是藏地的古老宗教——苯教卻以「卍」作為崇奉的符號。藏語稱「卍」為「雍仲」,意為「堅固」,象徵光明,還有輪迴不絕的意思。
在世界各地的古代遺址中都發現了「卍」字元的蹤跡。 距今約5000年的蘇美爾文化中也出土了大量「卍」字形吉祥符號。根據考古發現,處於青銅時代的歐洲,「卍」字元就已經流行了,作為裝飾性符號,在早期基督教藝術和拜占廷藝術中都可以見到,在希臘,古代的克里特人和特洛伊人在很多裝飾中都廣泛使用卍字元。高加索墓葬和出土銅器上也發現有「卍」紋圖案。古代北美洲的納瓦霍印第安人(印第安人以「卍」象徵風神雨神),南美洲和中美洲的瑪雅人及玻里尼西亞人也都用過「卍」字元。在中國,「卍」形符號的出現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
不但如此,更奇特的是,還有細心的人發現如果從某個角度觀察原子模型中的電子云形狀也可以發現「卍」字元隱藏於其中。從不同的角度看碳原子的電子云,會分別α(Alpha)、Ω(Omega)和卍字元。
真空的力量
人類生存在宇宙這一微小角落的時間是非常短暫的,但是大自然並未因此無視於我們的需求,仍然在廣闊無垠的時空中,盡其揮灑它的偉大力量。人類唯一可以慰藉的是,我們擁有對於生存的問題提出疑惑,並尋求答案的無窮能力。科學家們已經研究證實,其實許多宇宙現象一直影響著「生命」的存在,其中擁有獨特本質的「黑洞」就是其中之一。黑洞是一個宇宙的天體,在黑洞中,沒有時間與空間的定義,宇宙中沒有其他物體能比它更有效率地將物質轉變成能量;也只有它能像個極巨大的旋轉電磁場一樣,將物質以近乎光速彈射到數萬光年之外。
黑洞其實並不黑,而且黑洞會發光,但是這種光是眼睛看不到的光。位在銀河系中心的這股超大能量,在它改變周遭物質時,也輻射出巨大的能量,它對宇宙所有的星系,包括地球上所有生命體的存在,有著絕對關鍵的影響力。
古人說人體是一個小宇宙、小天地。人體是一個充滿智慧的有機體,也是一座高度精密複雜的生命能量場。這個能量場裡面有光波、有電波、有聲波等,循環全身不停轉動,並且連結著大自然那股造化的力量。雖然目前的科學還無法證實。但是,可別因為我們無法看見這種真實的存在,就認為它是不存在,而讓自己失去瞭解「生命實相」的機會。就像牛頓還沒發現地心引力之前,它的影響力早也已存在地球上。
人體有光
在許多古今中外的宗教畫像中,我們常看見在神、佛的頭上都有一個大圓圈,以代表神、佛頭頂上都有光。撇開宗教性的象徵意義不講,即使是生存在現實世界中的任何一個生命體,他們身上同樣也有光,只不過這種光是一種不可見光,不是人的肉眼可見或儀器可分析的。
古代一些有修為的人,看到有人印堂發黑,就知道這個人將遇厄運、災禍、疾病等凶兆。兩眉之間,叫做印堂,又稱闕中,在面部中間的最高處。印堂發黑就是印堂的部位在經過仔細的觀察,看到隱隱的灰暗略帶黑的氣色。「發黑」其實是形容光的一種狀態。
嬰兒時期的「中性體質」與成年時期的「陰性體質」之間最大差異點,就在於人體內在的「光態」之差異。中性體質是光明的狀態,陰性體質則是暗淡的狀態。主要是因為提供它們的能量來源不一樣,一種是來自大自然無為的「天性」;另一種則是取自人類有為的「人性」。我們的體質,決定我們體內的生命能,改變體質就可以改變我們的「光態」。
疾病的形態
所有疾病的演變過程,原則上是先在「光態」 形成障礙產生了病識,接著在「氣態」形成陰氣,此階段為病變零期;緊接著到「液態」形成了病氣,這個階段屬於病變初期,屬於功能性疾病。病變正在細胞周邊的體液中進行,尚未影響到體內的化學構造。但是,此階段人體細胞的生命能量已經有所改變,以上所提的三種形態難以使用醫學儀器檢查出來,必須等到在「固態」現出了病相,肉體出現異常變化時,包括器官的受損、變形及破壞,這個階段是疾病發展成熟的病變期。
預防勝於治療
人體器官產生病變的初期,尚屬功能性疾病,身體會出現許多症狀提醒我們。其病灶僅在細胞周邊的體液中進行,尚未影響到人體內的化學構造,但此時細胞已經發生變異。病變的初期,疾病呈現在「表層」,故容易治療;等到病變到中期,病痛開始發於「內層」,因此比較難療;最後到病變的末期,病已深藏在「底層」,可能就回天乏術了。所以,古人常講的「三分治、七分養」,就是這個道理啊!
起點在哪裡?
當我們瞭解了陰性體質及疾病的形態之後,或許你可能會產生疑問,這些概念有點抽象,我們應該要怎麼做起?如何才能改變生命體「陰性體質」和「光的狀態」?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
師法自然
人類的生命活動是以地球運行所產生的節令氣候為依歸,地球的活動則是以星系運行為依歸,而星系天體的規律都包含在整個宇宙的活動之中,這樣的規律就是所謂的「道」,這種天地間的道理,一直存在於大自然。
在這個新的時代,工業革命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讓我們享受許多科技文明帶來的便利。但是,我們的身心活動遠離了自然,疏遠了他人,也忽略了生命,甚至無法認識真實的自己!人類面對大自然的態度應該是「以自然為師」,這並不是意味著,我們需要對面自然界種種無法理解的現象心生恐懼,把人類當做是大自然的奴隸;但是,也不是把自己變成世界的主宰者,抱著征服天地、挑戰自然的觀念。其實我們可以與宇宙一切萬物和諧相處,這對人類來說是個相當重要的課題。
人類目前最需要的什麼?如果我們不再節制自己的欲望和需求,這個星球將會難以承受現在60億人口的胃口。如何在滿足人類需求和地球環境的永續發展之間,尋找一個平衡點是我們共同的責任。
「認識你自己(know yourself)」─蘇格拉底
我們應該師法自然,也可以師法古人。中國最古老的醫學典籍〈黃帝內經〉提到:「夫人生於地,懸命於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意思是說,人雖然出生於「地」,但是人的生命來源於「天」,而且人是經由「天地合氣」所生成的,也就是說,人這個生命體由天地所共同孕育而成。生命的組成包含「天的成分」與「地的成分」兩個部分,天的成分屬於無形的精神體,包含心、神、靈、氣;「地的成分」屬於有形的物質體,包含五臟、六腑、四肢、百骸。
幾千年前,我們的老祖先更進一步發現了「形、精、氣、神」的存在,以代表人體的生命結構。其中,形和精是物質體,氣和神是精神體,這當中又以「精」、「氣」、「神」為生命最重要的元素,所以又稱為生命「三寶」。
「形」、「精」、「氣」、「神」所指的是什麼?
形:形體,人體有形有相的器官組織─肉體。
精:精華,構成人體生命組織的精華─體液。
氣:氣息,存在於人體內的精微能量─元氣。
神:神性,人類的意識體活動之總稱─心靈。
「精、氣、神不可損也,損之則傷生。」─孫思邈(唐朝名醫)
調整生命品質
「精、氣、神」可以視為「生命之鼎」,三者就像是穩固著鼎的基座,只要任何一方有缺陷,這座生命之鼎就無法立足於世間。而體質是指一個人的「精、氣、神」的狀態。當生命離開了本來的狀態,人體將形成陰性體質。這種陰性體質等於是「精、氣、神」處於生命能量不足的狀態。每一個人、每一天的都是帶著自己的「精、氣、神」在與外界的人事物互動,生活中有種種的問題需要處理。一個人的「精、氣、神」60分跟80分,在做同樣的人生重大問題的判斷、抉擇結果應該會很不一樣。
坊間一些算命或通靈者常講的人會「卡到陰」,其實這是指一個人內在的「精、氣、神」累積的負向能量已經達到了臨界點,表現在生命體出現黑暗的氣場,所以將生活上的障礙,如遇疾病或災厄。就像火山爆發的原理,當這股陰性能量在體內初步形成時,並不會立即構成威脅,但是隨著時間日積月累,這股力量開始蠢蠢欲動,於是就需要找個出口發洩。如果是火山的岩漿會從地殼較脆弱的地方產生一場大爆炸後衝出地表;人類的負向能量則會從肉體及精神體的弱點釋放,這種釋放過程,會以病痛及負面思想的方式展現。換言之,每個人的體質狀態攸關到自己的健康問題。
當你感覺到勞累疲勞、容易失眠、頭暈目眩、肩頸痠痛,或者稍微活動一下就氣喘噓噓、走幾步路就疼痛。其實,這些不適症狀都是人體所發出的求救訊號,也是大自然活動的一種「平衡」的機制,目的在提示你的身體內部已經出現問題。
人體是一部擁有高度智慧的完美機器,當疾病來襲時會發出警報,以它特有的方式提示我們,如果我們能夠在第一時間正確解讀這些「身體語言」背後所隱藏的含意,並採取正確的處理措施,就能夠很快得到康復。事實上,這些問題是可以避免的,因為人體很早就會對我們發出警報。疾病與煩惱都是一種在提醒著身心的活動失去平衡。但不幸的是,我們總是容易判讀錯誤,並且採用不適合的方式處理。可是,人往往等走到無法挽回的處境,才能感受到疾病的恐怖和生命的可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