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慈濟陳靜慧
編修/慈濟基金會秘書處
「看著蓋上白布的母親,我又一次深深懺悔。每每子女察覺父母之愛時,總是為時太晚。」七十多歲,已經滿頭白髮的加藤安昭緩緩地述說著自己「少年不識親恩重」的不肖一生。
外表溫和慈祥的日本慈濟志工加藤安昭,從小生長在日本靜岡縣富士山下,農家子弟的他,看著父母的辛勞,內心即對農事產生畏懼,也立下「絕對不要當農夫!」的志向。
年輕時的他毅然離開故鄉前往東京尋夢,平均一年回家一次。「只有借錢,找保證人的時候,我才會回家。就算回了家也常常趁著昏暗燈光,騙說還要趕火車,就讓媽媽一次、又一次糊里糊塗地蓋下印章當保證人。」結果加藤安昭數度創業失敗,一次次債臺高築;一次次變賣家裡的祖產。
不曾回頭的浪子,從年輕闖蕩到年老。有一次加藤安昭回鄉才驚覺失智的父親已不再認得他,更在他一次出差時長眠了。父親的事,讓他察覺到雙親的年老與自己的虧欠;他也從妹妹口中得知母親在晚年時,曾含著淚說:「安昭是我生下的孩子,不管怎麼樣我也不會跟人家說他的壞話!」
加藤安昭雖然事業失敗,但醒悟未遲,他還有一位老母親能侍奉。他決定收拾公司與負債,當時他甚至發不出員工的薪水,辦公室傢俱也是由臺籍職員李素萍代為協助處理,正好她是一位慈濟志工,於是加藤加入慈濟會員,也為母親植福,成為慈濟會員。
回到富士山下後,加藤專心照顧九十二高齡的母親。真心懺悔的他,把握每一天,陪伴母親,走過生命最後的五年。「每天看電視學做菜,研究食譜,曾經半夜做夢也在想著菜單。」從沒煮過飯菜的加藤安昭,每日親手為母親準備三餐。
俗話說「子欲養而親不在」,是許多遠行他鄉遊子心中共同的痛。加藤安昭在日本慈濟「七月吉祥月」的活動中現身說法,盼台下的遊子能想起遠方如風中殘燭的雙親,珍惜眼下能與父母相處的每一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