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無語良師》‧2001/06/01出版
編修/慈濟基金會秘書處
過去保守社會裡,人們總因為迷信或害怕,不願或不敢捐贈大體供人研究學習,以致過去的大體來源多為無名屍體,數量並不多,而醫學生沒有足夠的資源,總是多人共用一具大體,且一用再用,對奉獻自身的死者及其家屬,實為一種煎熬。但是現在,有越來越多人願意奉獻自身、捐贈大體,為現代醫學發展提供了很大的幫助,也大大降低了現代手術的失敗率,而現代的醫學界也越來越重視醫學倫理,建立了良善的大體捐贈體制,例如慈濟大學即安排醫學生在首次啟用解剖遺體時,舉行遺體啟用追思祝福儀式。上解剖課的醫學生並在來年春天時,由上課醫學生親手為教學遺體縫合、包裹白布、穿著長衫、入殮、並獻上最後一封信(學習心得)和花束;舉行感恩追思儀式和骨灰安奉等儀式、為遺體捐贈者蒐集照片和撰寫生平事跡,將大體老師的照片及人生故事放置於解剖檯旁與走廊,並放上網路供醫學生及民眾追思,而學校也在校內設置安奉大體老師骨灰的大捨堂,並將大體老師的生平事蹟和學生最後的一封信集結成書。
其實,若是國內民眾能逐漸接受遺體捐贈的觀念,並願意捐贈給居住地附近的醫學院校做大體解剖或是醫院做病理解剖,則醫學生也可以在比較理想的情況下上解剖課程。長久來說,或許國內將來不必進口外國的人體頭顱來做臨床手術的練習,民眾自願捐贈的遺體就足夠醫生進行病理解剖和模擬手術;這對國內醫療水準的提升,實在是很大的助力。
遺體捐贈,不只有解決醫學院教學遺體來源的功用,更有希望能為醫學教育注入「尊重病人」、「尊重遺體」觀念的功能。民眾如果能發揮「生命最後的使用權」,將死後無用的身軀,化為有用的醫學教材,便是為社會培育良醫;醫學生與醫師亦將背負起捐贈者的善心大願,努力提昇醫療技術及服務品質,攜手創造醫病關係的雙贏。
人只有生命的使用權,沒有所有權,大體老師不但生前沒為自己的生命設限,往生後更讓無私奉獻的生命故事延續,照亮了社會,也照亮了無數需要幫助的家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