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陳淑貞、潘俞臻
本文摘自:《品格學堂20年》
編修/慈濟基金會秘書處
「林老師!您家怎麼了,是開補習班喔?」「沒有啦,是我把學校的孩子帶回家來啦!」;「哇!您真有『美國時間』(空閒時間)耶!」
假日,林金拔常常會帶學生到家裡過夜,鄰居剛開始會覺得不可思議,但對林金拔來說,這些孩子就像他親生的一樣,讓孩子回家,並不是吃喝玩樂,而是教育孩子生活習慣的好機會。
從進門脫鞋子、書包的擺放、自己洗餐盤、拖地……一點都不能馬虎,主要是驗收孩子本身生活的自理能力;即使來到老師家,該做的事情還是要做。大家一起做功課、忙家事,陪老師散步,雖然是生活秩序的驗收,但每個孩子覺得很有趣。
「會不會有人以為我們都是老師的孩子?」
「可是他們也會懷疑,這個老師怎麼生的?一下子生了六個一樣大小的孩子!」
孩子們和她在公園散步時交頭接耳的對話,讓她聽了啼笑皆非。說他們不是自己的孩子,事實上卻像自己的孩子一樣親。「老師心,媽媽的心」這也是林金拔從《靜思語》學到的道理。
1993年,當她第一次聽到那些「靜思語教學」老師們的分享,心想:「教書怎麼可以教得這麼快樂?可以把孩子帶得這麼好?」於是決定回到學校,她也要將靜思語帶入課程。
於是,她開始找畫冊、故事書,有時候一些「新聞報導」兼具警惕與教育的意義,她也會拿來引用,而生活中的偶發事件,富有教育意義的,也都會融入《靜思語》教材中。因為她知道這些靜思語必須落實,才能真正體會涵義。
推動兩年之後,林金拔發現,過去自己只懂得一直要求學生,生活過得很緊張,學生也不快樂,現在,她不再把孩子的成績擺第一,而是把他們的生活自理能力和歡笑聲當作自己最大的成就。
而現在孩子的進步,也不再是老師故意安排、逼迫的結果,是來自他們自發的努力,尤其讓她感到欣慰的是,從教學生活中,她獲得了快樂,身體也恢復了健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